集团要闻

中国二重:“三管齐下”治沉疴 “搁浅巨轮”再起航

发布时间:2016-12-16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位于四川德阳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二重),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和我国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也是经历过“黄金年代”的老牌国企。然而,从2011年起连续四年的巨额亏损,又一度让其濒临“僵尸”状态。

  在中央和四川深入推行国资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中国二重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三管齐下”,对准企业债务、冗员及陈旧体制等“沉疴”开刀,通过一系列内科及外科手术,在今年上半年重新盈利,初步探索出大型困难国企扭亏脱困的“二重模式”。

  法制化“止血”

  受下游钢铁等行业持续低迷等影响,中国二重陷入经营困难。到2014年末,企业负债总额超过24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3.7%,其中有60多亿元银行贷款逾期,面临破产清算风险。

  中国二重的债务不仅数额庞大而且结构复杂,除了银行的159亿元带息金融负债外,还有2000多家债权人的非金融债务。同时,其上市公司二重重装背后还有5万多名中小投资者。为挽救这一“国之重器”,经批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实施联合重组,并选择通过司法重整来化解债务危机。

  既要平衡不同债权主体的诉求,又依法维护他们的利益,还要确保企业经营生产的持续,经办此案的德阳市中院创新尝试庭外重组的“预重整”模式。国机集团、中国二重历时近10个月、经过40多次的反复磋商谈判,与金融债权人委员会针对金融普通债务达成了“以股抵债+现金偿还+保留债务”的综合偿债方式,受到多方认可。

  在此基础上,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将其他类型债权一揽子纳入,实现“快进快出”,只用了70天就走完全部法定程序。通过债务重组,中国二重资产负债率降到90%左右,每年可节约资金利息约6亿元左右,为企业“重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社会化“换血”

  经过50多年发展,冗员也成为中国二重绕不开的问题。2013年底,中国二重在岗职工1.3万余人,每年公司的综合人力成本达13亿元,约占刚性运营成本的三分之一。人力资源优化成为中国二重扭亏脱困的关键一环。

  然而,去年4月公司准备启动全员竞聘上岗时却遭到不少职工反对。经过反复协商,中国二重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取代竞聘上岗,以尊重职工的选择权,并相应调高部分待遇,顺利在一个月内为超过1700名职工办理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为约450名距退休不足10年的职工办理离岗休养。人员分流工作迈出重要一步。

  据了解,2014年以来,总共有5300余名中国二重职工通过各种形式分流离岗,却无一起劳动争议和投诉,无一起因职工反悔引发的闹事或上访。

  德阳市人社局副局长陈顺兴认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当前社会对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已较上世纪90年代国企“下岗潮”时大为增强,缓解了国企减员带来的“社会阵痛”。

  市场化“造血”

  改革前,中国二重有个奇怪现象:“挣钱不赚钱、越干活越亏”。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领导层也认识到,如果不能建立起与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中国二重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动能。

  2014年,中国二重对内部架构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过去以各部门和车间为主体的生产单元重新构建为独立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各业务板块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过去是各个环节‘各管一摊’、分段核算,现在是一个项目从销售、设计、研发、生产交付到售后‘一条龙’跟到底。”中国二重所属重机公司总经理陈俊伟说,员工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均有所增强,各环节能精准控制成本,从而使单个订单的利润回报更高,同时还提升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交付期,受到客户认可。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二重产品废品率从去年的1.26%下降到0.13%,合同完成率由50%提高到92%,产品的边际利润水平由负数提高到14%,预计非生产性成本同比下降40%。

  “从公司领导层到普通工人,人心没有散,干劲更足了。”全国劳模、国家技能大师胡应华说,中国二重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附件:

相关文档: